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始于1953年设立的学校政治课教研室,1974年1月,政治课教研室改称马列主义教研室。1989年4月,成立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1999年,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和原政治学系合并,组建了公共管理学院(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组织架构。2003年4月,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恢复设置为云南大学的独立二级机构,负责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2008年4月,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13年10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3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云南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入选首批云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2024年,获批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党委被遴选为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目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云南省唯一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学校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思政课建设,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建设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三者产生思政课教学集成效应。近年来,学院统筹组建“教学能手”指导团队,采用教师自行备课+教研室集体磨课+教学展示精磨的组合方式加强思政课教学建设,学院教师获得教育部、粤桂琼赣滇五省(区)、云南省各类教学展示/比赛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50多项。青年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磨课已呈梯度进阶的良好态势,思政课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截至2025年6月20日,我校共有专职思政课教师9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8人,讲师52人,高级职称占比:44.68%。博士80人,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率提升至85.1%。入选“兴滇人才”者23人,获各类国家级、省级表彰者10人次,7人入选云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家指导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2024年人事处下发的考核结果排名,学院管理服务及文化建设考核全校排名第一。

云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从B-等次提升到B等次。目前已经建设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南亚东南亚社会主义运动”“思想政治教育与边疆民族地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与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6个特色方向。

学院长期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核心课题,着力加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边疆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在云南实践的研究。近5年来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75篇,其中,2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在国家一类出版社出版专著33部。学院依托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设立“艾思奇大讲堂”,邀请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讲学36场,举办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3场,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12场。

2022年学院正式创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并于2023年招收首届本科生,截至2025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学生393名(博士研究生89名,硕士研究生242名,本科生62名)。目前已在全省高校率先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五年来,我院研究生主持校、省级项目152项,5篇学位论文获省级校级优秀学位论文,我院学生发表CSSCI期刊论文增至75篇。2024届81名毕业生落实就业人数78人,就业落实率为96.3%。

未来,云大马院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百年贺信精神,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思政课程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持续配齐建强师资队伍,努力把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祖国西南边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意识形态建设坚强阵地、思政课建设区域示范中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马克思主义对话交流中心,力争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