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重走长征路,寻访英雄志” ——访丽江市石鼓镇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28点击数:

2021年8月27日上午,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走长征路,寻访英雄志”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第一分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抵达丽江市石鼓镇。全体师生在石鼓镇开展了一次全方位、沉浸式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课程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春盛同志亲自为实践团授旗,以此开启了一堂意义非凡的实践教学体验课程。本次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走访红色革命足迹、开展红色理论宣讲、寻访红色人物故事。

(赵春盛同志亲自为实践团授旗)

走访红色革命足迹

实践团集中参观了石鼓亭的石鼓碑,从讲解员的讲述中全体师生了解了石鼓碑的历史文化和当年红二军团总指挥贺龙与石鼓之间的历史故事。随后,实践团来到了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学习了红二、六军团在石鼓镇巧渡金沙江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为了全方位的感受红军长征过石鼓的艰苦,全体师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真实体验了当地村民家中的红军饭。随后,实践团来到贺龙指挥所旧址,聆听了和忠全老先生讲述的当年村民帮助红军渡过木瓜寨渡口的感人事迹。

(和忠全)

开展红色理论宣讲

同上一堂党课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春盛同志于下午三点在大兴村村委会同全村党员同上一堂党课,赵书记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理论宣讲,引起了全体党员热烈的反响。

(左图右一:赵春盛)

实践团理论宣讲

晚上,实践团全体成员在大新村文化广场进行理论宣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健同志、团组织负责人朱丹同志、软件学院辅导员赵文琦同志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宣讲团就“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跟党走”的主题进行了理论宣讲。此次宣讲真正的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寻常百姓家。

(张健)

(朱丹)

(赵文琦)

学生宣讲团:

齐付清、蒲晓、马胡坚、吴玉能

寻访红色人物故事

在石鼓镇的寻访中,4位红色故事传承者以讲述的形式再现了当地村民与红军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左二:和忠全)

和忠全:和耀先的后人,也是当年丽江石鼓村民帮助红军抢渡金沙江故事的传承者。在和忠全老人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和耀先是石鼓村一带的私塾先生,为当年红军在丽江石鼓抢渡金沙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寻访中老人重点向我们讲述了他家三个传家宝背后的故事。他说:“这些物品我的父亲珍藏了七十多年,我也珍藏了八十多年,未来我还会将它传给我的孩子,并且教育子女也要好好珍藏,一定要把红军长征的这种精神传承下来。”

(左二:陈均儒)

陈均儒:陈尚英的后人,为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母亲与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当年有一位受伤的伤员无法快速抵达渡口,紧急情况下是他的母亲(陈尚英)骑马及时将受伤的红军战士送到渡口。在离别之际,红军战士将自己用竹子做的坎肩送给了陈尚英,这件坎肩现在就陈列在昆明博物馆,这也是军民鱼水情的一份见证。

(左四:张学文)

张学文: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馆长。张馆长向实践团师生详细讲述了纪念馆的发展历程及1936年石鼓镇28名船工帮助18400多名红军战士渡江的那段历史。馆长在采访中表示他入职之初纪念馆只有一块碑和两张照片,为了充分挖掘红军长征的故事,找寻红军长征记忆,他亲自从28名船工入手努力还原当年历史,形成了40个红军长征在丽江石鼓过渡口的感人故事并推广至全国。他说我们党100年来的辉煌成就,是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也希望全体党员继续发挥弘扬长征精神。作为一名已经有十年党龄的党员,他将继续弘扬长征精神,全心付出不求回报,为党和国家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右一:杨小伟)

杨小伟:丽江市丽江江畔山狼爱心公益中心理事长、丽江志愿者协会会长,红军烈士后代。此次采访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一封家书的故事,当年他的爷爷在前线保卫祖国,信中他的爷爷反复叮嘱家人,一定要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加入青年团向党组织靠近,为国家做贡献。杨小伟说:“不到200字的家书寄托了祖辈对我们后代的深切期望,多年来我不敢忘记祖辈的嘱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带领保丰乐、大兴村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学员有话说

齐付清(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今天与同学们穿着红军服,重走长征路,踏寻先烈们的足迹。这一路所见所思,使长征精神不再只是我心中敬仰的概念,更深深地融入进我们的思想与血脉中。长征精神永不过时,前辈们的事迹熠熠生辉,照耀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忆苦思甜,艰苦奋斗, 发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谈媛(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今天我们穿上红军装,走红军路,听讲解,吃红军饭,认认真真体验红军的生活,感受到了红军的不容易和坚韧。其中也有许多军民鱼水情的故事,红军与人民群众共患难,生死相依。今天,我采访了陈钧儒爷爷,了解到他的母亲曾经帮助过受伤的红军,并在他伤好后送他渡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青年,我们应该多走走,多看看,多学习,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游艺莲(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今天我们穿上红军服,体验红军长征,参观了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听讲解员给我们讲解了红军长征过丽江的事迹 。在采访馆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馆长为传播红军长征精神,多年来通过采访等多种形式充分还原28名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主的事迹,通过本地地理、人文与历史将结合,追本求源地回答了几个渡口对红军渡江的重要意义。馆长十几年来一直在致力于传播红军长征过丽江的历史,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今,人们安居乐业,但是红色精神从未褪色,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薪火相传,它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明天,马克思主义学院“重走长征路,寻访英雄志”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将前往下一站,开启全新的红色旅程!

上一条:Day4“重走长征路,寻访英雄志” ——访香格里拉市

下一条:Day2“重走长征路,寻访英雄志”——访丽江市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