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之家

一生有仁 淡泊明志——访退休教师陈振华

作者:王宁、徐拓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19-01-09点击数: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奔忙着各自的脚步,可能很难去体会到我们爷爷奶奶那一代人的生活。那个年代,好像已经很遥远——繁忙的书信邮件、一家七八口的生计、田野里追逐蚂蚱和大树下乘凉的男女老少;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时代特征——朴实而努力。伴随着五星红旗共同出生的那一代人,骨子里流淌的是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毅的生活渴望。形形色色的人里,出名或不出名的,总有那么些个,这大半辈子的故事,辛酸或圆满,都留给了后人,慢慢品尝。

一、勤奋曲折的人生经历

退休于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振华老师是从那个年代里走出来的人,如今已古稀之年的他,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1957年,14岁的陈老师初中毕业,兄弟姐妹众多、家境窘迫的他带着一家人的希冀,到铁路局参加工作,当时正在工作岗位上奋斗的这个年轻人还没有想到,令自己一生难忘的美好经历即将来临。1960年,17岁的陈振华老师响应祖国的号召参军到了部队。军旅中的每一天都是充实而愉悦的,青春的记忆总是短暂的,它可能是烈日下被教官训的一个小片段,也可能是战友之间的情谊。

三年的基层连队生活很快就画上了句号,也给陈老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句号。离开部队后,陈老被安置到市委做资料员工作。20岁的年龄,正是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时候,陈老十分爱好阅读,读经典名著,读古典文学。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他的孜孜不倦和努力勤奋,为他后来的工作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1964年,21岁的陈老在整理一次昆明市委人民代表大会的资料中,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博厚的知识,令时任领导眼前一亮,随即被调入昆明市委当秘书。而后在五七干校培训学习时,他再次接受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读到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大大提升了其政治素养。197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选调到昆明革命委员会工作,担任昆明市革命写作组副组长。革委会工作期间先后两次在云南大学深造学习,80年代来到云南大学马列部任教,直到工作退休。任教过程中,陈老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不忘学习,并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获得律师从业资格。曾担任单位法律顾问,做律师时先后办理了70余件刑辩案件及20多起经济纠纷案件。谈及这段经历,陈老感慨说,这段经历他很珍视,也许他所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之举,但在民主法治建设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寃假错案方面,都尽了微簿之力,已然问心无愧。从云南大学退休后,本该在家颐养天年的陈老,仍与时俱进,保持着对法律行业的关注与热枕。

二、博学多才的学问历程

即使他做过很多工作,但在大多数人眼里,陈老都是大家所熟识的一名高校教师。“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为人师表概括了他的教书生涯,桃李天下是他的心愿。他热爱文史,也精通政法,喜读四书,钟爱哲学。尽管80年代后,他才真正开启了教师生涯,但他先后在政法干校、昆明电大、云南大学等多所高校讲授哲学、宪法、逻辑课等多门课程,参与云南省委宣传部编写关于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丛书,一辈子致力于哲学、法学相关知识传授。80年代中期,由陈老编写的《哲学简答》一书,一经出版便刊印3000多份,在当时对干部、群众与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云大师生的眼里,陈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陈老说这一辈子,见过太多的人,有过太多经历,然而从40年代走过来的人,免不了经受战争、贫穷的折磨,但最后能安详地坐在这里,和我们讲讲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已是最好的生活了。从如今的陈老身上,看不出年轻的他究竟是什么性格的一位青年,但从他的谈吐中,还可以感觉到一种“老骥伏枥”的精神面貌。

他带过很多学生,但对每一届学生都提出了相同的要求。他认为,文科学生培养深厚的理论基础十分重要,而培养的方法就是多看书,多思考。看书这种事情,或许只有认真读了、真正受益了,才会明白为什么古往今来皆重视读书。他还认为,文科学生要着重培养三个“子”:一是“笔杆子”——执笔走天下;二是“嘴巴子”——善于表达,好的言论有鼓舞人心的作用;三是“脑瓜子”——读书不可读死书,要边读书边独立思考,脑袋要灵活,干明白事。同时他还认为,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生)道德、品性、情操的培养特别重要,当代青年应该一身正气,要了解政治,要有自己的气节,要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在市场经济的物质洪流冲击下,要能明辨方向,守住气节,唯有树立“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大格局,才不会被冲昏头脑。

三、正直优雅的人格魅力

年轻的陈老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唱歌、写诗信手捏来。曾经的军旅生涯,为陈老留下了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体魄。休息间歇,独坐案旁,执一小笔,洋洋洒洒,一首小诗,情真意切。一首首小诗是他的精神世界,是那个年代的人感情的独有表达。那个年代的人,不求享乐,怀着最朴素的情怀,甘愿于默默无闻。谈起陈老的这一爱好,是一次偶然,年轻的陈老读到了《古文观止》,古典文化的美深深吸引并震撼了他那颗年轻的渴望的心,并一发不可收拾。又一本《道德经》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处事绝学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长常足也”的人生哲理,启迪了一位年轻人的心智,从此被哲学吸引,一生研究哲学。

之后的陈老,事业顺利,登上当时人人艳羡的仕途。正因为怀着对黄老之学极大的推崇,他视名利如粪土。在其位,谋其职,数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即使被调职到市委重要机关单位,他一面工作编写材料,一面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常在报刊上发表小文章。进入五七干校后,他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入手,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或许正是研究哲学的缘故,他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更让他对在时代变革中颠簸的中国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他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一生作风正派,有丰富的政治素养,一生追随中国共产党。他一直信奉毛主席的一句话,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要有利于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陈老的一生,在官场摸索十多年,研习政治学问几十年。许是看透了“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将身心投入到自我提升中。

(陈老师即兴赋诗)

生活中的他,喜欢读书、听音乐、游泳。读书完善心智,音乐提升审美,游泳强健体魄,陈老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将每天重复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此处可以引用毛主席褒奖白求恩的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深情厚爱的人生寄语

“最好的事业是教书,”陈老在最后如是说。半生心血的沉淀,全都交付给了课堂,这是陈老人生的机遇,也是云大学子的缘分。“夕阳西下回光艳,与比朝阳光不逊”。采访的最后,陈老向当代青年人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多读文学作品;二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三是要增加生活情趣,热爱生活;四要注意身体,健康生活。朴实的寄语,多年的积淀,良师益友,莫过于此。愿此间一席话,能给我们的青年人一些生命的启迪,帮助我们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宁、徐拓撰稿)

上一条: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马院退休老教授金子强采访录

下一条:云大与农大“马列室”的不解之缘——记李福顺、叶朝晖老师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