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之家

德泽四方,业精于道

作者:马娇、张卓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19-01-21点击数:

李德甫先生,云南永善人,教授,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李先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三十余载,始终坚持把传道与授业紧密结合起来,谆谆教导学生,使学生成长成才,堪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李先生自从教以来,先后著作《经济学原理》、《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济增长机能分析》,并获得过多项荣誉。

一、教书育人,师道之本

先生躬耕于杏坛近三十余载,传其道、授其业、解其惑,堪为师表。先生在讲授课程时,不仅生动易懂,而且富有深刻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受益匪浅。先生多次提起:为师者,必遵师道。何为师道?即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是先生一贯坚持的理念,先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德性操守,注重在教书传道的过程中以春风化雨细无声般的关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明白“立德”的重要性。先生认为作为从教的师者,若想给学生一瓢水,则自己要有一桶水。为师者要常常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先生也多次提起人要有信仰,他指出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全社会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学生都成为有信仰的人,锻造有正气的社会主义好青年。

二、严谨治学,至公天下

先生认为为学者该坚持真理,在否定之否定中澄清事实。先生多次强调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所有学科,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都是必要的。勤读书、学原理、辨真伪是为学者、为师者必须要有的基本素质,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问题和矛盾是始终存在的,这是治学者不应回避的问题,而是应该与时俱进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理论,做好学问。先生指出国民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的认知能力,而提高公民的认知能力的基本在于正确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先生在教授学问于学生时,常常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国情,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以实现教化合一,从而让青年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建功于人民。

三、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先生从教三十余载,不忘初心,廉如清风。在三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老先生兢兢业业,勤恳治学,始终如一日,任劳任怨,甘为人梯。先生认为为师者应以身作则,要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让学生如沐春风,能深感为师者的“正气”。先生认为治学、从教、求事业则需先学会做人,而做人的根本一个“正”字,其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师者应该德化学生、泽被后人。“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先生常常教导学生要有“正气”,做人要讲良心,做事要注重德行。事实上,先生在日常生活、教学、工作中也是如此作为的,故而深受学生的爱戴与尊重。

四、心系教坛,始终如一

尽管退休了,先生依旧没忘记自己的身份——云南大学的一员。也许三十余载的坚持真的会让人累了,但是先生依旧以饱满的热情在退休的闲暇之余为学校学院的发展出谋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始终关心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尽管如此,先生在闲下来的时候也开始重操“旧业”了——谱写音乐。先生喜欢音乐,常常自己写歌词、谱写曲子,先生常常为了写一首曲子,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精心雕琢,可谓用心。先生说音乐不仅使自己快乐,更多的是能够让自己多年的兴趣与爱好得以持续下去,在生活中展现真实的“自己”。

甘守师道扬正气,教书育人严治学,彰显出先生高尚的坚守;两袖清风传墨香,一心一意公天下,焕发出先生浓浓的国家情怀。三十余载的坚持与品质,它属于先生,属于东陆园,更根植于每一位云大学子心中。岁月静好,尚能忘焉?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娇、张卓撰稿)

上一条: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采访谢旭辉老师

下一条:斯人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