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建研学实践团赴腾冲市坝角村开展实践调研

作者:潘映伶 刘逍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27点击数:

2022年8月18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建研学实践团赴腾冲市坝角村开展实践调研。

坝角,也叫帕提瓦,意为神秘而幸福的地方,又称“八”角,因“山形似‘八’字,村居‘八’字角”,又因阿昌村寨坐落于赛通坝的西南角而得名,分以坝角、外坝角2个村民小组,2019年末有农户112户451人,其中阿昌族92户348人,是一个阿昌与汉族杂居的山区古老村落,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成为了腾冲民族团结的典范之一。到今天,坝角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为民族文化特点突出、乡风文明,2014年11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起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直不断前进,当地结合自身文化、气候、地形等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例如猕猴桃、云茸种植、茶产业发展等等,发展林下种养殖产业,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阿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业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崛起,谱就了腾冲南部发展的一曲时代强音。

为全面了解坝角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本次调研采用座谈会一对一访谈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并行开展。

调研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建研学实践团与坝角村党员干部及村民就坝角村基层党建的成效与困境”这一主题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朱丹副院长首先就坝角村对此次实践调研活动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其次对此次调研的背景和目的做了介绍。朱丹表示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全省11个“直过民族”之一。能在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这其中绝对离不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因此,本次调研一是期望通过实地调研,学习坝角村基层党组织在促进民族团结、助力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中的优秀经验和可行做法;二是期望通过调研了解当前坝角村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难;三是期望能跟坝角村建立良好的联系,将坝角村建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研学基地,在用好资源提升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提供社会服务、助力地方基层党建。

坝角村党支部书记杨恩崇在座谈会上首先对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建研学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诚的欢迎。其次详细介绍了坝角村的基本概况。坝角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约480户农户,少数民族约650余户,并成立有1个党总支、3个党组织,共计116名党员。近年来,为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坝角村在基层党建上着重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提升党员素养,通过培训将当地党员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要紧密结合,既避免了空谈理论,又避免了实践本领不足;二是建立了“1+1+N”的自管组模式,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力量,尽量做到矛盾不上升。杨恩崇书记表示虽然近年来在中央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关心下,坝角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质的提升,但当前仍存在两方面的需求与困难:一是党建经费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二是基层党组织老龄化严重,青年党员占比较低,年轻活力的劲头不足。杨恩崇书记表示,非常愿意与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监理良好联系,也特别感谢和期望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能为坝角村的基层党建建言献策,更好地发挥坝角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和凝聚力量。

座谈会后,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建研学实践团的成员与坝角村20多名党员干部和村名代表展开了“一对一”的访谈。

在实地走访环节,杨恩崇书记特地带领我们参观了“铸牢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示范点坝角村阿昌族展览馆,让我们感受到了阿昌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无私奉献、踏实务本奋力闯出了一条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老区振兴发展新路。

通过本次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建研学实践团的所有成员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后备力量,要从坝角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汲取力量,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心得体会:

王加盈:“乡村振兴,党建先行”,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坝角村党总支在党委领导下本着“善为群众办大事,敢为群众办难事,甘为群众办小事,真为群众办好事”的原则,产生一系列宝贵经验,为我们推动民族团结、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当代青年应当走进基层深学深悟,笃学笃行,继续讲好基层治理的中国故事。

张雪芬: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落地才能生根,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确保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坝角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发展的作用,有效利用“1+1+N”模式,结合地域优势,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团结致富,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踏步向前发展。

李思媛:腾冲新华乡坝角村是阿昌人的繁衍生息之地,也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阿昌人热情洋溢,民风淳朴。坝角村村书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坝角村党组织的构成情况,人员比例以及党支部在农村经济,教育培训,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村书记说到,在整个村的发展中,都是以党员带动村民的方式来服务于整个村的发展,也深入了解到党组织对整个村所起到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参观阿昌文化馆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天梯”,即有56台,象征着56个民族团结一致,走向美丽幸福的明天。在党建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下,既有利于民族团结,又促进当地发展。

供稿|潘映伶 、刘逍

供图|刘 逍

排版|马 溶

审核|朱 丹

上一条:第四站·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建研学实践团赴司莫拉佤族村开展实践调研

下一条:第二站·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建研学实践团赴艾思奇故居参观学习